News | 媒体聚焦

项目版图
集团已在柬埔寨、青岛、淄博、滨州等地规划、建设和运营大规模的产城综合体项目。
投资中一
中一集团正发展成为中国产业运营行业的领导者。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 正文
经济导报- 即墨离“东方米兰”有多远
发布时间:2013-04-24

摒弃加工型发展模式 筹建国际服装产业城

 

  “我们开发这个项目,目标是将即墨打造成引领全球服装文化创意产业的新中心,成为全球继伦敦、巴黎、米兰、纽约、东京、首尔之后的第七大时尚之都。我们姑且称其为‘东方米兰’。”14日,站在一片开始拆迁的村落边,指着不远处已经有清苗痕迹的田野,中一集团总裁刘江开门见山地向经济导报记者介绍他们投资开发的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项目。

 

  “即墨服装产业的确需要摆脱延续了30多年的加工型发展模式,尽快实现向品牌化发展的转型,成长为领军型产业集群,尽早突破千亿元大关……”负责对接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项目的即墨市通济新经济区管委会主任张新告诉导报记者。

 

  在即墨,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这个为当地服装产业勾画出足够的想象空间的项目的落户,被政府当成了促使其久负盛名的支柱产业实现华丽转身的契机。

 

  孵出庞大服装产业

 

  时值下午3时,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广场上忙碌一片。每家店铺门前都有众多店员帮助客商打包装车,满载着大包小包的电动三轮车群往来穿梭,操着南腔北调的商贩们喋喋不休地与物流公司业务人员交流着托运业务……

 

  “是即墨批发市场孕育了体量庞大的即墨服装产业集群,是即墨续写了青岛服装产业的辉煌。这是国内服装产业界的共识。”即墨市市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巩志良自豪地告诉导报记者。

 

  据了解,目前在国内服装产业小有名气的红领、好事中、乐好等品牌西装和雪达、红妮、康凯等品牌内衣,都不同程度地拥有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血统”。在这些品牌和服装批发市场背后,是一个拥有1500多家企业、22万产业工人和年销售额500多亿元的产业集群。

 

  “服装批发市场与产业基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巩志良说,从30多年前开始,即墨当地的一大批自发成长起来的成衣作坊和一小部分为青岛外贸服装企业做外单的小企业,使即墨服装批发市场从无到有,直到成为目前江北最大的服装集散地之一:既有苏浙沪闽粤等南方的服装从这里发往北方十几个省市区,又有大量即墨服装从这里走向大江南北。

 

  即墨服装延续了早年间青岛服装紧跟欧美日服饰时尚的特点,以适合北方人体型和物美价廉赢得消费者青睐,当年的小老板们也大多一步步成长为今天拥有年销售额从上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服装生产商和批发商。

 

  “我们的市场几经搬迁,主要原因是原来的规模总是跟不上市场商户数量增加的速度。现在的市场是近3年来累计投资8亿元扩建改造而成的。”巩志良介绍说。资料显示,目前即墨服装批发市场占地354亩,建筑面积27.5万平方米,市场内服务台、服务大厅、餐饮娱乐设施、金融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电子交易平台等服务施设一应俱全。而且,市场还在致力打造一处国家4A级的购物旅游区,形成“购物旅游双业共进”的一体化发展格局。

 

  品牌化转型之重

 

  “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的确对我们的工业基地产生了很大影响。”即墨市服装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荆燕告诉导报记者,201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园区内服装产业的比重为33%3年后的今天这个数据降到了23%

 

  “毕竟,目前即墨服装产业大多是附加值比较低的贴牌加工型企业。相比之下,电子、新材料、生物化工等高科技产业对于园区的发展更有价值。在土地指标日益紧张的今天,我们只能在服装产业和其他产业之间做一个取舍,尽管我们的园区叫‘服装工业园’。”荆燕略显无奈地表示。

 

  据导报记者观察,目前从即墨走出来的本土服装品牌,不是把总部迁到了繁华的青岛市区,就是把营销平台落户到更远的上海或者广州,留在即墨的大多是加工基地,甚至个别品牌企业出于对劳动力、土地和水电成本的精打细算,已有将企业外迁至中西部或者国外的考虑。

 

  “这间接反映了即墨需要一个更加强大的市场引擎的迫切性。”20年前从青岛来即墨发展,目前在即墨拥有4家工厂的青岛耀杰服装公司董事长张振杰深有感触地说。他希望,一方面即墨市能够集合各类资源向品牌服装企业聚集,推进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向重点品牌企业、品牌产业和品牌聚集区倾斜,培养出更多的品牌服装企业明星;另一方面要有一个有利于这个过程顺利进行,能够承载这些资源和确保相关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的空间平台和运作团队。在他看来,尽管服装批发市场在国内服装产业界拥有足够的名气,但它显然还不足以支撑即墨服装企业完成品牌化转型。

 

  张耀杰对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的评价,在青岛服装产业很有代表性。据导报记者观察,即墨服装批发市场目前还只是一个以北方省份为目标市场的区域性市场,而且目标市场相对落后的经济与即墨本土服装品牌发育程度较低的现状,形成互为因果的低层次循环。另外,青岛服装产业一直未像江苏、浙江、福建、广东那样形成规模庞大的服装创意团队,这使得以即墨为基地的青岛服装因为设计理念的滞后而始终无法形成鲜明的品牌个性。

 

  荆燕对导报记者透露,园区目前也在积极引导园内企业通过创立自主品牌提高附加值。在日益严峻的外贸出口形势下,加强自主品牌的创意研发,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成为当地企业的共识。据了解,青岛市服装设计师协会正在成为即墨服装企业看重的引智借力平台。在青岛市服装设计师协会29家企业会员中,来自即墨的青岛即发、红妮、耀杰等本土品牌形成了规模可观的“即墨板块”。

 

  国际服装产业城或成引擎

 

  “产业城以世界时尚之都意大利米兰为样板,全面按照街区式格局进行建设。厂房按照企业总部标准设计,不仅具有生产功能,还有展示、办公、研发、形象等职能。这实际上就是一个区域性的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品牌总部、商务中心。”刘江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对导报记者记者介绍道。

 

  顺着刘江的指引,导报记者从规划图中看到,产业城除了街区式生产基地之外,还设有配套商业区域、配套商务区域、配套生活区域等,建设有MALL、星级酒店、专业会展场馆、文化博物馆、联排别墅式总部、现代商务写字楼等城市建筑,通过街区干道与城市无缝对接,成为城市的组成部分,实现产业城与老城区的功能联结和组合。

 

  服装产业城的出现,如同在即墨服装产业原有的格局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阵阵骚动。搞了30年服装批发的商户王志良告诉导报记者,产业城的新颖模式的确很打动他,所以他早早交了几十万元订金,准备给他的自主品牌“都市孤客”牛仔裤找一块安身之地;在批发市场拥有四间大型商铺的商户赵远军,也希望能把自己的“根禾”女装拿到园区内加工生产,并借助其特殊的商业平台把品牌做得更大更知名……


  “对于即墨来说,这座产业城来得可谓是正当其时。”中国海洋大学商学院院长牟世超教授如此评价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他说,以往人们对服装的理解仅仅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层面,在这种思维之下,服装产业自然越做利润越低,自然要归于“夕阳产业”。而其实,服装产业是一个颇有文化和时尚承载力的产业,其利润空间从来都不输其他任何行业。在生于青岛、长于青岛的牟世超看来,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给拥有百年历史的青岛服装产业界带来了全新的产业思维,它将对即墨现有的服装制造、批发零售业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即将接受考验的,一是即墨地方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力度,二是中一集团操盘的智慧,三是中一集团资金链的长度和韧性。”牟世超说。 (《经济导报》2013417日报道)

上一篇:半岛都市报- 服装的附加值超过高科技
下一篇:青岛新闻网- 即墨召开政企联合推进会 助推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sitemap | 人才招聘 | 视频园区 | 法律声明 Copyright 2007-2020 © 青岛国际服装产业城 All Rights Reserved. 项目运营青岛中一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友情链接 华茂国际服装产业园
鲁ICP备18055675号-2